原标题:揭秘“成都改革开放历史地图”|星期日工程师——好比卡拉OK,憋了许久终于唱出来了
正在修理中的芜湖供水总公司水泵电机。
星期日工程师对社会来说是个“补缺”,人才本来不好流动,突然有了一块“自留地”,生产力一下就释放了。这就好比卡拉OK,憋了许久终于唱出来了。我还是蛮怀念那个时候的。如今,我租了一间旧厂房当工作室,每周至少去3次,有时忙起来在施工现场一站就是8、9个小时。尽管现在很多设备都有售后服务,但社会对于工程师还是有需求的,比如一些设备需要升级改造。等到哪天思路不清楚了,就不做了,回家读我喜欢的唐诗宋词。
星工联专家在宝钢高炉厂区现场察勘。
记者翻看过去的报纸,即使在2000年的成都郊区宝山,星期日工程师都还很“吃香”。那里的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十分热闹,不少在职工程师公开到市场登记,寻找工作之余的发展空间。月浦镇还建立了星期日工程师制度,聘请宝钢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今天,星工联的活力已大不如前,星期日工程师这一称谓,在年轻人听来陌生而又疏远。市场经济更成熟,人员流动成常态,星工联原来所具有的保护科技人员业余兼职的作用也已淡化,其使命是否也就结束了呢?采访中,一位当年的星期日工程师用肯定的语气告诉记者:不会。科学技术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够真正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科技中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星工联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中介组织。
20年前,年仅29岁的乐群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一名星期日工程师,如今他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有一个想法,他已经酝酿了6年,那就是打造一个“技术服务的淘宝”。就在采访当天,他还约了合伙人谈这事。“现在比以往更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革新,以及流程的技术改造。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年轻工程师提供项目、再教育和法律保护,甚至是融资服务,可能会是一条新的路径。我打算第二次创业,正在申请注册一家科技咨询服务公司。”在乐群看来,星期日工程师身上有一种情怀,那就是学有所长服务社会,他想要把这样的情怀延续下去。
【记者感言】:智力能否充分流动起来,依然是关键
星工联的式微,是历史的必然,亦如它的兴起。
40年前,“工作单位”是提及一个人时的必要定语。反之亦然,一个人基本上也是属于“工作单位”的,更不用说什么自由流动了。就拿胡汉荣工程师来说吧,其专长是工业用呢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但他的岗位却是在设备科。是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还是去一个被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这其实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别忘了,胡汉荣是个有“单位”的人。
当众多的胡汉荣们,身处改革开放这样的宏大事件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星期日工程师。他们不用纠结去改变和“单位”的关系,却能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就这么流动了起来,成都周边的乡镇企业也活泛了起来。
如果说1984年出台的《成都市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是对“机构”的松绑、对市场要素的开放,韩琨事件引发的星期日工程师浪潮,则是对“人”的松绑。这两件事情,在全国范围影响深远,共同推动了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
40年来,改革一直在推进,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始终没变。
眼下,成都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的智力能否充分流动起来,依然是关键。成都历来是为全国服务的,如今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依然要发挥成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