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钟哲 杜玮淦 通讯员/刘艳玲)9月26日―27日,香山科学会议第S45次学术讨论会“天琴计划与国际合作”在广州召开,来自国内外20余家科研机构的4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参加活动。本次会议由科技部建议召开。
    2016年初,美国LIGO科学合作组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为人类观察宇宙打开了新视野。而早在2014年,我国科学家罗俊院士团队已提出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天琴计划”方案是在10万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绕地卫星组成臂长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建成空间引力波科学探测系统。“天琴计划”目标是通过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和卫星无拖曳控制等技术抵消太阳风等非引力扰动,利用超高精度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探测1mHz―1Hz频段的引力波信号,并利用引力波进行基础物理、天文学和宇宙学研究。
    会议执行主席、莫斯科大学教授瓦迪姆・米利科夫说,“天琴计划”是一个大科学计划,国际合作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天文领域
    自面世以来,“天琴计划”吸引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天琴计划”进展如何?对国家“双一流”建设有何推动作用?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南方日报:“天琴计划”目前进展如何?
    罗俊:目前,“天琴计划”工作已部分取得成效:我国科学家团队于2018年1月在国内首次实现月地激光测距,5月21日自主研制的角反射器搭载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升空,计划于2019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地月距离的超长距离激光测距技术;“天琴一号”技术验证试验卫星2018年4月通过了教育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组织建议书评审,并预计于2019年底前完成发射,该技术验证试验卫星将对无拖曳技术、微牛量级的微推进技术以及激光干涉仪等核心技术开展星载技术验证。
    南方日报:“天琴计划”对加快“双一流”建设,尤其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何作用?
    罗俊:“天琴计划”涉及物理学、天文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众多学科,将凝聚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直接抓手。同时,“天琴计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天文学的兴趣,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相关领域中,这是我内心最关注的事情。
    南方日报:“天琴计划”将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罗俊:“天琴计划”需要一系列高精尖的空间探测、控制技术和仪器设备作为基础。这些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在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在过程中将“沿途下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相关系列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的突破,对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提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将为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撑。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钟哲 杜玮淦 通讯员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