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后”村书记怎样改变了一个村子
五年前,在基层工作16年,担任过村文书、团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的王生兵当选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永久村党总支书记,成为肃州区第一位具有本科学历的 “80后”村书记。
“亲戚、朋友们都劝我去条件好一点的城里工作。”王生兵说,“可能是在基层工作的时间长了,就想在一线为百姓做点实事,所以我还是选择留在农村。”
新的岗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要面对的困难也带给了王生兵很大压力。因为当时的永久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在区里是出了名的,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党支部干事没人信。“但究其原因,还是村里干部没有致富脱贫思路,老百姓的好日子没有方向。”王生兵说。
为了了解清楚永久村“落后”的问题根源,上任后的一个多月里,王生兵把全村400多户基本跑了一遍,深深地感受到群众不信任党组织、不信任党员,根子主要是党支部凝聚力不强、村上没有找准工作的发力方向。
王生兵(右)在温室大棚内向农户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
“要先让群众富起来,首先要让党支部强起来,把带富作为党支部、村班子的龙头任务抓起来,推动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王生兵的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王生兵组织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把他了解掌握的情况、党员群众的意愿和他的想法向两委班子交了底。“我们不能改天,但我们可以换地。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种植,把传统产业改造成新型产业,利用新技术发掘有限的耕地资源,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路子准没错。”
在王生兵的多次分析、讲解后,村干部们初步同意王生兵建好服务城区“菜园子”的思路,决定带领村里的百姓发展设施种植,搞温室、种大棚。
永久村从此踏上了“变身”之路。
方向有了,王生兵便开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头走家入户给群众讲政策、摆事实、谈前景,组织村组干部集体商议研究,召集村民代表反反复复进行讨论,积极到市区农口部门取经问计。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村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
“规划有了,可温室怎么建,钱从哪里来,收益怎么保障?”质疑声逐渐多了起来。
“那段时间是最难的时候,刚刚动员起来的信心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是这次失败了,我这个书记估计以后也没法干了。”王生兵说,“解决了这些困难,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的工作就会增加信任,才会支持我们的发展思路,脱贫致富才会有希望。”
随后,王生兵一边跑项目,一边动员另外4名党员带头建起了11座高标准日光温室,为群众做示范,并争取到了市区镇三级项目扶持资金40万元,发动党员干部为群众作担保办理贷款62万元。加上群众自筹到的83万元资金,两年时间内,当地建起了59座日光温室示范小区。
为了提高温室收益,王生兵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田间跟踪指导,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黄瓜、西红柿、滴灌、卷帘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入为全村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带来了生机。
一茬番茄3万元,一棚辣椒2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群众中炸开了锅。如今,永久村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10座,百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4个,花卉苗木繁育基地1个,蔬果休闲采摘园1个,7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建设中,村民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