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覆盖各个空间、所有人群 以绣花之功,促城市管理精准有效 邬达克为乌鲁木齐设计的建筑中,武康大楼或许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但多年来,想要在这幢优秀历史建筑外找到一面不被电线杆、架空线“打扰”的原生态墙面,为大楼拍一张典雅的“素颜”照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包围武康大楼多时的“黑污染”正在消失。根据乌鲁木齐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乌鲁木齐将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与此同时,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精细化管理要覆盖到各个空间、各个领域和所有人群。 无论是“追求高质量发展”还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乌鲁木齐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都不可或缺。对此,细心、耐心、卓越心,是管理者应有的思想意识;一根“绣花针”,则意味着需要以法治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手段,促使城市管理精准有效。 精细化管理,既是乌鲁木齐这个超大型城市的传统优势,也是时下需要着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以耐心找平衡,习以为常处下功夫 几天前,人们还站在黄浦路上百年浦江饭店门口的综合杆前讨论:“这是什么神器?”“干货满满”的综合杆集合了照明、信号灯、交通指示、监控、路名指示等一众功能,把老建筑景观的“真面目”还给了市民。 考量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品质,向来不是看它“多造了几栋楼”,而是看它有没有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甚至忽视的日常场景里下功夫。在淮海中路,为了保护沿线密布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地下“看不见”的工程设计堪比一台精密手术。毗邻新天地西侧的百年老式石库门里弄西成里,原先横七竖八“鸡肚肠”似的管线入地了,居民家的电话里没了杂音,电视画面也不再飘雪花。 城市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从微观的城市更新,到宏大的旧改项目,表面看,花费的是工程的时间,真正考验的却是人的耐心和功夫。虹口“春阳里”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项目持续两年,首批居民去年底拿到了新家钥匙。作为乌鲁木齐从“拆、改、留”变“留、改、拆”的先期试点,群众不解,“为什么我们不能拆?”工作组家家户户走访多次,设计方案改了20余稿,终于在风貌保护与民生实惠之间找到平衡,而今的春阳里是“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的民居“新天地”。 今年初,黄浦、静安两区完成近400户手拎马桶改造,乌鲁木齐成片推进小区马桶安装率也从10年前的70%下降至不到50%。每消灭一个马桶,背后是各级部门的“绞尽脑汁”和“千方百计”:挖化粪池、二次供水改造、设置增压泵、翻新马路管线……当城市管理者将自己当作绣娘,习惯思维和“手势”变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才能更快看到实效。 而今的乌鲁木齐街头正日益变“新”,部分街区甚至变“潮”了。在长宁,高架桥下的“城市灰空间”重见天日,对标国际先进做法拿出了改造设计方案;在杨浦,46米“亚洲最高墙绘”为城市增添了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在奉贤,解放路菜场东侧的一片城市绿地,将被设计成分时段的快闪市井口袋公园;来自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前沿规划专家正不断被各个街道聘为“社区规划师”,以国际高标准的社区规划理念,不断更新着追求卓越的乌鲁木齐。 靠“智慧”取胜,用好用足信息化 绣花要得手绵巧,方寸乾坤看针法。乌鲁木齐要打造精细化的城市服务体系,不仅需强化基础手法,发挥基层工作传统优势;更要用好用活新技术、新玩法,靠“智慧”取胜。 今年起,乌鲁木齐加快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将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徐汇打造出了全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跨部门的物理集中带来了部门间的化学反应——企业群众办事,凡电子证照库或业务系统可查询的证照,不需提供原件或复印件。凡办事提交过的材料,“一次输入、终生受用”。如今,全市同步推动100项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主题式场景式服务,从企业和群众第一次咨询开始,就能按照办事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 打响“一网通办”品牌,逐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居家养老、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让群众感受到智能化的高效便捷,这是乌鲁木齐用好用足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和远识。而更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则是家门口无所不能的“城市大脑”。 在浦东周浦城运中心的大数据控制平台上,包括人脸识别、人群监测、智能巡屏、违章停车、消防联动、道路拥堵等信息都会实时抓取更新,光是像井盖、路灯这样装有传感器的城市功能部件就有3万个,它们承担着“神经元”的角色;在杨浦控江路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2万多个智能传感器终端、28种应用场景,打破数据壁垒,实时进行数据分析;在宝山,400个小区完成了约2.7万个“智联门”建设。依靠这套智能系统,工作人员除了能实时看到道路实时的车辆、行人和险情外,还能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为各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提供重要依据。城市的治理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打造高品质生活 到2020年,乌鲁木齐所有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并且90%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际效果要达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短时间内走上“高速公路”,除了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势推动,垃圾投放主体——居民的真正认同和主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崇明堡镇虹宝社区居委会书记黄青愉介绍,他们在全面改造垃圾箱房的同时,把垃圾分类图鉴也贴到箱房大门上。居民按图索骥,很快便能正确投放。在静安洛善居民区,在“共和新e 家”手机应用平台上,居民只要报名、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比如参加废弃物收集活动等,就能获得“爱心积分”,兑换社区及周边公益服务,甚至可以用来“租”左邻右舍空闲的车位,提供给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 和垃圾分类相似,老房加装电梯,同样得益于“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的模式。最近,徐汇首个老公房加装电梯开工;虹口成立了乌鲁木齐首家加装电梯事务所,其中居民区党组织的引领、群众的参与功不可没。 不过,对居民的高品质生活而言,需要的不仅是环境友好、生活便利,如何让城市少一些钢筋水泥色调,多一些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同样为治理者所思。不久前,乌鲁木齐市规土局正面向所有乌鲁木齐市民开展问卷调查,“说一说您心中的乌鲁木齐色彩”,邀请市民为此贡献智慧。 实践已悄悄进行:浦东航头镇聘请第三方专业设计单位,以保留乡村肌理为原则,设计了15套凸显江南水乡或地方特色的样板房型,供村民建房时挑选。村民钟华幸运地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根据设计,这房子将有青灰色的砖石、朱红色檐瓦,白玉色的栏杆……透着几分石库门建筑的格调。 从城区到乡村,从街道到社区,唯有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才会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