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讯 6月10日,“中阿友好合作与发展前景——‘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就与展望”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以促进中阿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副部长杨福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肖军正、阿曼驻华大使馆阿卜杜拉·萨阿迪大使、阿联酋驻沪领事馆总领事拉世德·卡姆兹阁下、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驻中东五国大使安惠侯大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前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刘宝莱、前驻土耳其大使姚匡乙、前驻黎巴嫩、伊朗大使刘振堂、前驻利比亚、约旦大使罗兴武、前驻苏丹、阿曼大使邓绍勤、前驻巴林、伊拉克、沙特大使杨洪林、前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等多位前大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阿曼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阁下、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分别致辞。    李岩松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已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阿人文交流方面成绩突出,相关部门和专家始终坚持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对阿外交,为中阿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友好关系做出努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也将为中阿双方交流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经验创造条件,为促进中阿友好合作和共同繁荣做出努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在致辞中肯定了中阿合作论坛自成立以来在促进中阿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表示,应立足现实、抓紧契机,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促和劝谈的大方向,从发展角度尝试破解中东难题的新思路,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多新成果,通过智库交流搭建对话与合作的新平台,并表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愿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合作。    本次研讨会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阿集体合作站上新起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就与展望》举办成果发布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丁俊做了成果报告。报告分别就中阿元首外交与政治互信、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中阿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社会发展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领域的重要成就予以举要总结和简要分析。报告认为,新时代的中阿集体合作,正在致力于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付诸实施,携手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中东地区治理,向国际社会展现不同文明“交而通”“交而和”的伟大智慧,为促进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新的路径,开创出新的模式。    研讨会包含中阿集体合作成就、中阿合作论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阿民间交流与合作四个议题,到场专家、学者对不同议题提出见解。    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表示,中阿双方在投资和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贸易、资金、人文交流等“五通”的原则,中阿有良好关系,取向一致,相向而行,在经济合作方面定会持续发展。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具体运营,其目标是进一步加强中阿在治国理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推进中阿友谊和合作。成立一年多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四期研修班,培养阿拉伯国家中高级别官员110多人,中心将利用国内外各方面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形式,改革管理方式,着力打造外宣与资政结合的一流国际化智库型培训基地、优秀人才汇聚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人民网讯 6月10日,“中阿友好合作与发展前景——‘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就与展望”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以促进中阿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迎接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副部长杨福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肖军正、阿曼驻华大使馆阿卜杜拉·萨阿迪大使、阿联酋驻沪领事馆总领事拉世德·卡姆兹阁下、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驻中东五国大使安惠侯大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前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刘宝莱、前驻土耳其大使姚匡乙、前驻黎巴嫩、伊朗大使刘振堂、前驻利比亚、约旦大使罗兴武、前驻苏丹、阿曼大使邓绍勤、前驻巴林、伊拉克、沙特大使杨洪林、前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等多位前大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周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威烈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共40余人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阿曼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阁下、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成文分别致辞。    李岩松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已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中阿人文交流方面成绩突出,相关部门和专家始终坚持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对阿外交,为中阿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友好关系做出努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也将为中阿双方交流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经验创造条件,为促进中阿友好合作和共同繁荣做出努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沈国放在致辞中肯定了中阿合作论坛自成立以来在促进中阿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表示,应立足现实、抓紧契机,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促和劝谈的大方向,从发展角度尝试破解中东难题的新思路,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多新成果,通过智库交流搭建对话与合作的新平台,并表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愿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合作。    本次研讨会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阿集体合作站上新起点——“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就与展望》举办成果发布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丁俊做了成果报告。报告分别就中阿元首外交与政治互信、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中阿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社会发展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领域的重要成就予以举要总结和简要分析。报告认为,新时代的中阿集体合作,正在致力于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付诸实施,携手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中东地区治理,向国际社会展现不同文明“交而通”“交而和”的伟大智慧,为促进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新的路径,开创出新的模式。    研讨会包含中阿集体合作成就、中阿合作论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阿民间交流与合作四个议题,到场专家、学者对不同议题提出见解。    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表示,中阿双方在投资和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贸易、资金、人文交流等“五通”的原则,中阿有良好关系,取向一致,相向而行,在经济合作方面定会持续发展。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由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具体运营,其目标是进一步加强中阿在治国理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推进中阿友谊和合作。成立一年多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四期研修班,培养阿拉伯国家中高级别官员110多人,中心将利用国内外各方面优势资源,创新组织形式,改革管理方式,着力打造外宣与资政结合的一流国际化智库型培训基地、优秀人才汇聚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